近日比亚迪汽车将提前注册的王朝家族汽车系列商标中的「魏」,转让给了长城汽车,这轮操作让很多汽车爱好者嗅到了一丝丝的不简单;也许是比亚迪和长城汽车要有更深入的合作,可能基于DHT或BEV e3.0架构的深度合作吧。
目前长城汽车旗下的哈弗H6S(参数丨图片) HEV已经搭载了比亚迪三元锂电池,其他车企也有很多都选择了比亚迪作为供应商,其中包括红旗汽车(E-QM5/刀片电池);所以长城与比亚迪即便真进行深度合作也不足为奇,而如果有可能合作的话,坦克和炮皮卡则会非常有看点。
因为中大型或大型越野车与皮卡的耗油量注定很高,过重的车身不得不用中大排量发动机,2.0T只能算是起步标准;所以坦克500和全尺寸X炮都用了自研的3.0T-V6&9AT,重车加上大排量能省油吗?可是用DM-i或DM-p架构就能实现高性能和低油耗兼备,参考2.4吨级别的三擎四驱唐DM-p吧,即便不充电的长途驾驶平均油耗也仅为8~9L/100km。试想有了性能相当和油耗足够低的越野车和皮卡,长城汽车的未来前景会有多广阔吧。
「魏」的转让说明了什么?
长城旗下的WEY的命名是取其“掌舵人”魏建军的姓氏,这在汽车品牌命名中是非常常见的操作,知名外国汽车品牌90%以上都是用人名或地名命名;可是WEY为什么要用英文字母标注,又为什么取了两个奇怪的名字。
哪个听起来都感觉怪异。
重点是明明作为中国汽车品牌却非得用英文车标,这就显得没有什么文化底蕴,更没有什么民族品牌的使命感可言;有很多关注WEY的消费者都提出过这个质疑,然而这也是无奈之举,魏派或魏牌的命名是因为“魏商标”已经被比亚迪注册,长城汽车不能使用。反之,现在比亚迪将车标送给了长城汽车,以后的WEY就可以直接叫做魏了,就像是王朝汽车里的秦、汉、唐、宋,如果这些车叫做秦牌、汉牌、唐派、宋派的话,这是什么感觉呢?也许就是不伦不类吧。
为什么魏牌的汽车上以英文为主体,没有使用恢弘大气的汉字做车标呢?
这里涉及到一个“品牌文化认同感”的问题,不加以掩饰了,在相当长的一个周期内,西方文化以影视作品、音乐作品和其他文艺作品为载体,将语言、服装、食品、住房、出行等等西方标准灌输给了几乎两代人;可以说60-80后是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,会以吃西餐、住洋房、开外国小车,甚至娶外国媳妇为傲,将其视为成功的标签。
文化入侵是非常可怕的,它会潜移默化地毁掉一个文明,现在仍旧有很多崇洋媚外的人就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;所以文化复兴极其重要,那么对于汽车制造商而言,打造大宗消费商品也应该体现出中国文化元素,只是这得看它有没有这个实力了。
WEY从上市之初个人就不看好它,因其发动机和变速器共用哈弗品牌,没有核心技术的区分何谈高端;车辆的设计风格略显小众,这也决定了魏牌的汽车很难像哈弗一样热销。
结果果不其然,而这个结果也许长城汽车不是想不到,所以在规划品牌人设的时候就会想着如何“国际化”;说白了还是要沾点洋味去迎合那些受西方文化入侵影响的消费者,然而结果还是不够理想,这又是为什么呢?其实原因已经说过了,因为文化复兴很重要、文化复兴成为国家战略喽。
有些车如果用音译或者直译的话,可能会感觉很有意思。
保时捷·泡屎
丰田·偷油塔
宝马·巴依尔
雪佛兰·人名
福特·人名
等等。
这些名字好听吗?直译的话会很奇怪,音译就没法叫了。所以这些车企都会起个中文名,而且一定是入乡随俗的。宝马奔驰就很聪明,如果没有这两个名字,以其品质压根就不可能热销。
其次如肯德基、必胜客之类的洋快餐品牌,如果不用中文名也是火不起来的,这说明很重要的一个因素——这些外国企业知道不可能彻底改变中国文化,自古以来中国中国文化吸收与融合外国文化;现阶段的西方文化输入只是短时间的现象,渗透的深度还远远不够,那些“中土不洋”的人的内部结构支撑还是传统文化体系,所以必须入乡随俗才能获得真正的品牌认同感。
懂了吗?
WEY多少有些急功近利,当然这是个人观点,用“英文·国际化”来塑造品牌形象的阶段,恰巧是文化复兴的关键节点,也是国潮汽车强大到开始融合文化元素的关键节点;比如红旗汽车走入一线,王朝汽车力压一众合资与进口新能源汽车,蔚小理也以中国文化元素实现了高端国产汽车的年轻化;包括荣威汽车的车标也是中国元素、虽然这个品牌曾经总在搞“洋味”,但是狻猊和华表作为车标的主体就是荣威敢于转型国潮汽车的底气。
在这一方面上长城汽车做得其实不太到位,不过从拿到魏车标之后也许会有变化;当然这也不能全怪WEY,因为在任何行业中都不会是所有品牌都能作为行业引领者,注定会是少数品牌作为风向标、其他品牌跟进,能跟进也很好。期待摩卡之类的车有个响亮的中文名!